“幸福语文”教学应重视怡情积累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甘俊奎
笔者从教二十余年,一直奋战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是幸福语文教学的效忠者和践行者。语文教学应是一件感知、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和生命属性所决定的。但其间的幸福并非简单的客观存在,它需要教学主体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滋养,并在反复实践中得以凝聚和生成。幸福语文是“怡情积累”、“激情阅读”、“性情写作”的完美结合,它一改“积累枯燥”、“阅读表层”、“写作苍白”的语文教学现状,将语文教学拽出“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并为之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怡情积累并非一种全新的主张,它是基于传统教学对语文“双基”积累方式的优化与革新,并始终关注积累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双基”积累显得轻松高效,使学习者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怡情积累既是语文学科生命力的再现,也是语文本真课堂最原始的呼唤,更是语文人生命价值最直接的呈现。
一、怡情积累的原则
语文人决不能因为要“怡情”,就将“双基”积累无限制的感性化和情绪化,使得“怡情” 庸俗泛滥。笔者倡导的怡情积累必须坚守以下几条原则:
1.趣效并重原则
“双基”积累是核心,是目的。我们必须关注其准度和效度,万不能舍本逐末,为趣而趣,在“怡”字上下过多功夫,使得积累为“情”所困,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内容明确,形式多样,既顾及学生主观的愉悦感受,也重视客观知识的精确呈现。
2.点面兼顾原则
语文基础积累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知识层级的共性,也要顾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既要结合学生“双基”的团队所需,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积累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面”的铺开,更要有知识“点”的凸显。点面兼顾,方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3.多元有界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注定了语文基础积累领域广阔,内容浩繁。既有百家思想、诸子散文,也有历史典故、逸闻趣事;既有国学经典、名篇名句,也有文言字词、注音释义……可谓浩如烟海,深不可测。与之匹配的积累方式也丰富多样,或寒夜苦读,或奋笔狂抄,或温故知新,或涉猎群书……但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及学习实际,精选有限的知识或能力让学生积累习得。多元有界,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元”与“界”,决不能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里迷失自己。
4.自主有序原则
基础积累是学生的事,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包办。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需,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只有全身心地自主投入,积累才不会显得乏味,学生才能体悟到积累的愉悦。当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更要注意序列化,条理化,既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层级,也要顾及学生已有的基础,万不能任意东西,随欲而为。
5.静中有动原则
有效的积累是个体的潜心投入,需要学生在“幽静”的心理环境里独自完成。内在的心里独白既知自己所需,也知何法有效,更知效率几何。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静”中体验积累的快乐,是每位老师努力的方向。但我们也得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也可能在一味的“静”中悠然的“睡”去。所以,在引领学生积累的过程中,适时组织一些极富情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积累“活”起来,让学生的每一根神经“动”起来,“动”“静”结合,相互促动,积累才可能真正怡情高效。
6.优劣互补原则
学生的积累所需存在差异,积累方式也不尽相同,当然积累的知识面和积累的效率也参差不齐。要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得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既让学生舔尝积累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明白个体积累的优劣;既让学生交流积累的经验教训,也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就积累展开对话,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活,学生的“双基”积累就能轻松推进,妙趣横生。
二、怡情积累的实施途径
围绕怡情积累的实施原则,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积极而大胆的尝试,并寻到了一些既可行又有效的途径。
(一)重规划,在课前活动中积累
语文老师要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语文性,要让学生“一课一得”,要抓实抓好每一堂语文课的陈述性知识和形成性知识的梳理和落实。教师要大胆革新,打破常规课堂的时间模式,要敢于将课堂时间进行单元划分,开辟课前三分钟主题积累活动,并结合教学所需,精心规划,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体验“双基”积累的乐趣。
1.精选活动主题
积累是目的,活动是载体。如何确定活动主题呢?一是结合教材编排,将教材设计的学习任务分解完成。如高中语文(必修一)明确要求学生诵读《论语》,语文老师可围绕此组织开展“我的《论语》心得”宣讲活动,每日一讲,每天一句,既识记原文内容,也畅谈个人感受;又如结合综合性学习“月球的奥秘”,可组织开展“品谈月文化”交流活动,利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积累“借月抒怀”的好词佳句,既品诗情,也读诗人。二是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适时丰富学生特定知识储备。如每天两个“常考成语”积累,每天一次“病句会诊”分析,每日一位“文人”推介,每日一段“典故”漫谈……凡有所需,皆成主题。三是结合时政热点,适时开展课前积累活动。如结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开展“我知道的莫言”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推介莫言其人其事其作,让学生积累莫言的经典语句、经典著作及逸闻趣事,为学生积累广泛而有深意的写作素材。
2.明确活动要求
为防止课前活动随意化,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围绕材料准备、观点陈述、语言表达、效果评定等方面制定精当的规则,既要规范主讲者的言行,也要关注聆听者的反应,并建立交流评价的机制,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如“我的《论语》心得”宣讲活动,对宣讲者提出“精心选材、精美板书、精确释义、精彩呈现(制作ppt)、个性理解、联系现实、自信表达、巧妙互动”等要求,对聆听者提出了“精确记录、倾心聆听、适度参与、客观评价”等要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尊重,学会表达,学会分享,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3.培养积累习惯
常言道:“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引导学生双基积累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如要求学生建立积累本,适时适度地记录,并养成适时回顾的习惯;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包括眼神及肢体语言的使用、先聆听后评价等等。良好积累习惯并非一朝养成,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的反复提醒、同伴的相互督促和学生个体的不断修正。从这种意义上讲,良好积累习惯的培养具有整体养成特点,需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保障。
(二)重延展,在课堂教学中积累
语文课堂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主阵地,大部分语文知识的积累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只有在课堂上积累的语文知识,才是最清晰、最精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文本知识积累和适度延展积累显得尤其重要。
1.抓实文本知识积累
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精确梳理基础知识,如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生字新词、名言佳句等,并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积累。积累中要点面兼顾,尤其重视“点”的凸显,如多音字“屏”,重点要求学生识记“屏(bīng)营”的音义;名句“枯藤老树昏鸦”,重点积累“昏鸦”非“昏鸭”等。这类文本知识的积累可以课堂随测的方式进行,也可课后“零点打击”,这样可精确诊断学生的积累盲点,切实抓好语文知识的积累。当然,课堂教学中,还得重视学生形成性知识的积累,在学生充分实践(自主理解、体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将实践方法转变为陈述性知识,让学生明白操作流程及技巧,明确思维方式和答题格式,并广泛地运用于学习实践,方能实现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2.适度延展文本知识
为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度延展文本,对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做必要的补充,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包容性。延展的方式有很多。一是从文本主题的角度,延展与主题一致或相反的知识。如由李清照的“愁”词延展到崔颢的“愁”诗,由马致远的“悲秋”佳作《天净沙·秋思》延展到刘禹锡的“乐秋”七律《秋词》。二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延展文人不同时期的知识,如从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延展到其晚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三是从文本的内容旁逸延展,如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从其演讲的内容适度补充《箜篌引·公无渡河》、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等知识;又如教学《荆轲刺秦王》时补充樊於期与秦王、太子丹与田光等前情故事,补充“战国四大刺客”的相关史实等,既可丰富学生知识,还可较好地助推学生对文本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四是从文本背景角度延展,如解读《小狗包弟》时适度补充文革期间的背景资料,既可还原历史面貌,还可帮助学生体悟巴金的内心情感,从而深刻解读文章的主题。五是从文本的学科综合角度延展,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分析“影响物候因素”时,可适度补充“维度”、“经度”、“高下”等地理知识以及“汽化”、“液化”等物理知识。六是从文本向学生生活知识延展。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从“尊君”、“家君”等词引出古代敬语与谦词等知识的积累。
(三)重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语文人还必须有“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如培养学生读“枕边书”的习惯,每日睡前读一小段,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当然,教师也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自主实现基础知识的高效积累。
1.社区文化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身边处处是语文”的意识,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留意社区,从社区文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如广告牌、店名牌、宣传语、楹联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
2.日常交流情境
除了学校,学生更多的时间生活在社区,在与家人或熟人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心人,积极发现有意义的语文知识,在谈笑间完成积累。日常生活里,要引导学生敢于交流,善于表达,乐于倾听,学会发现。发现交流过程中的语文知识或表达技巧,适时付诸实践,完成语文“双基”的积累。
3.网络媒介情境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网络学习已成为学生假期生活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开展真实而有效的网络学习。日常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答案。如教学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教师故意让学生带着“海子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面朝大海’”的疑问走出课堂,并要求学生从海子的其他诗歌里探寻答案,学生就只能在网络中查阅资料。真实的网络学习得以展开,在学生探寻答案的过程中,语文“双基”积累得以实现。再如,教师给定话题“美丽的心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时新素材,学生就能主动学习“最美少年”、“最美教师”、“感动中国人物”等资料,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
(四)重影视,在视听享受中积累
现代生活已进入影视模式,各类影视资源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审时度势,万不能沦落为影视的“奴隶”,成为闲看影视的“庸夫”。教师要善于选择,勇于推介,并引领学生理性取舍,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1.在优秀栏目中博闻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我们要乐于向学生推介优秀的电视栏目,在学生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完成所缺知识的积累。如看“百家讲坛”,了解“明贤大家”的人格魅力;看“一站到底”,丰富学生的百科知识;看“汉字英雄大赛”,拓展学生识字量,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看“电视散文”,积淀学生的文学素养。
2.在历史大片中强识
许多孩子对古典名著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名著选篇为引子,引“芯”成“火”,点燃学生对名著的激情,鼓动学生利用假期自觉观看名著影视。如教学《香菱学诗》、《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可精心解读文章内容,巧妙留设若干悬念,故意散播视频片断,唤起学生对名著的自觉意识,并自主投入地观看《红楼梦》。如能再追问“电视剧作了哪些改编”、“改编是否恰当”,那学生研读原著的欲望之火一定会被点燃,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就能顺利推进。
3.在趣味影视里习“技”
影视的表现技法与学生作文的技法一脉相承,所以从优秀影视剧里完全可以习得最优的表现技法。如为探讨《变色龙》一文的讽刺艺术时,完全可结合喜剧片《举起手来》的赏析一并完成。观看前,让学生明确目的;观看中,让学生不忘思考;观看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对夸张、对比、细节、反差、悬念等喜剧手法一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如探究《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的说话艺术时,则可结合《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精彩片断感知和体会,使得学生形象地领悟到说话的艺术。
(五)重评析,在检测竞赛中积累
基础积累的效果需要检测跟进,需要在教师的评价和讲析中不断提升。因此,怡情积累倡导形式多样的检测或竞赛,用“考”的方式为学生注射“强心针”,以确保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积累战。
1.课堂随测,打好“游击战”
课堂上要求积累的知识需不定时地组织小测试。小测试灵活快捷,试题精,题量小,耗时少,这能及时发现学生积累的不足,促进学生自觉地积累。语文老师要认真解析“游击战”的“十六字要诀”,艺术地拨动学生基础积累的琴弦。“生进师退”:学生积累任务量较大的时候,教师应懂得退步,不要叠加过多的任务;“生退师进”:学生积累任务顺利减少时,教师要懂得适度加压,不要出现学生积累的空当;“生驻师扰”:学生出现积累困顿、停滞不前时,教师要施与适度的干扰,以唤醒学生沉睡的“神经”;“生退师打”:学生出现积累懈怠甚至倒退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随堂测试卷,适度“打压”学生,以适中的压力推动学生的自主积累。
2.阶段考试,打好“狙击战”
教师要认真研究考纲和教学内容,将基础积累中的易错点、常考点精心布控在考题里面,对学生的积累精度进行客观的检测,以助推学生打好核心知识点的“狙击战”。如将近期积累的“易错成语”设计进阶段考试试题,就能很好地评估学生对成语积累的精准度。
3.知识竞赛,打好“阵地战”
教师要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将单位时间内学生积累的知识进行集中检测,既可促进学生“温故知新”,也可客观评价学生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整体推进,阵地作战,可使学生积累的知识更显条理化和精细化。
4.智能比拼,打好“歼灭战”
对那些相对枯燥或困难的基础知识点的积累,语文老师要引进“汉字英雄大赛”的理念,适时组织小组或个人间的智能大PK活动,用现场PK的热能融化学生心中“恐难的寒冰”,使积累中的难点在PK的新鲜刺激中被全线“歼灭”。如高中阶段常考的生僻字词,就可以组织类似的现场PK赛,绝对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基础积累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语文老师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力争探寻出既扎实高效又极富情趣的教学策略。哪怕是“苦中寻乐”,也要让积累成为学生“内需”驱动下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怡情积累才不会失去其最本真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