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

发布者: 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8-11 22:55:56

我是这样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

 

 四川省犍为县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阮霞

摘要:“好习惯受益终身。”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  勤于积累  善思勤写  质疑探究  口语交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现行语文教学中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加大语文教学研讨的深度、广度与强度,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但从实际情形来看,恰恰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未能提高到所要达到的标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就全面提高了。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不缺少聪明活泼,他们敢想敢做,但缺少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勤于动手的精神。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过硬,阅读马马虎虎,作文东拼西凑,这样的学习习惯怎么能学好语文呢?鉴于此,对刚跨进初中大门的学生,我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首先抓他们踏实认真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我要求他们读书必须一字一句的读,必须全神贯注,必须动笔墨圈点勾画,标注自己不理解的或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学会旁批,尾批,写感悟心得,读后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每—个环节,我都认真去督促和检查,刚开始,老师也许会辛苦些,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件“事半功倍”的好差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将为你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上,我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1、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要么干脆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开学初就要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三本工具书,分别是《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初中以后,决不能再仅靠一本《新华字典》包打天下了。如课文中常出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让学生自己查《现代汉语词典》就会发现,在削铅笔把梨皮削掉等处读“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的时候读“xuē”,如削除削减剥削等。又如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如果追问一下,什么是墨守呢?学生查阅《成语词典》就会明白,原来这个词义和战国时的墨翟有关系,因为他以善于守城著名,所以后来称善守者为墨守。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学生在阅读时遇到词语方面的疑难问题,随时求教,将会受益匪浅,比起你直接告诉他们来,不但可以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我在讲授每篇课文时,都要求学生预习并要他们解决生字,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作文时不能写错别字,不许用拼音代替,不许空起来。我还定期举行查字典词典比赛,看谁注音释义的词多,正确率高。这些具体的要求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2、要求学生勤于积累。学生看的书多,记的东西多,积累的多,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字音、字形、近义、反义、感情色彩、成语、标点、病句、语言运用等基础知识要天天积累,持之以恒;阅读技巧,感悟能力也离不开积累,有量的累积,才有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离不开平时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子在《劝学》中谈到学习的方法时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些都足以说明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该怎样积累、积累什么呢?我想,我们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积累:首先要积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外壳。可以在课堂的语文学习中积累,可以在课外的阅读中积累,可以在生活的交流中积累。让学生把值得积累的的语言摘抄在自己的阅读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作文就能出口成章,作文也就能够妙笔生花;其次是积累素材,素材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作文是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合适的写作素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日常的积累。因此,平时应当注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对于日常发生的事情,只要是值得记录的,就应当写下来,这些生活小镜头就成了作文的源头活水。记录时应当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再次是积累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有的作文中心不明确,或者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平日的观察不仅仅要看,还要善思,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3、要求学生善思勤写。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我笔抒我心,我手记我景,天上的云彩,水中的波光,清晨的霞光,月夜的美景,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尽在笔下。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记下我熟悉而感动的人,记下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之后,教师要坚持检查、督促,专门抽时间点评、表扬,期末评选优秀以鼓励学生坚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及写好文章的欲望。对于不认真按要求来写作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批评,目的在于让他改正不足。

二、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学习理念中,强调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迷信教材和老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关键,“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同学生一起探究,为此,老师要从观念上超越,在行动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心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我们既要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比如:我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许多同学就认为朱自清不是一个孝子,宁愿自己心安理得地坐在车上,也忍心让带病、行动不便的父亲去为他艰难买橘,他流泪是虚伪的。也有学生认为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他不像《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没有培养儿子的能力,没有让儿子自己去我闯荡,我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去辩论,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续,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对话的能力,能说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的表述,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他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

    1.立足于教学,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课文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流的经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我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调动起他们情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把握住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变为老师干巴巴的讲解,丧失文学作品的美,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和魏书生,他们的成功所在就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情于理,师生在激昂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

    2.重视生活实践,训练方法灵活多样。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在《漫游语文世界》中,我让学生走出去,到街道、到商店收集花店名、书店名,收集词语运用情况,出谋划策,拟写广告词、标语,在《成长的烦恼》中,我让他们大胆倾诉,并让同学帮助排忧解难,我在口语训练中还采取了多种训练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一时,我会利用时间,放一些录音材料给他们听,让他们说出所听内容,听新闻说新闻,3分钟的自我介绍;每节课前3分钟的讲成语小故事、笑话幽默、听我说名言等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到初二,主要训练他们的演讲能力,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即席演讲,并给予充分肯定,耐心提出不足之处,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三,主要抓学生辩解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去阐释对人生的看法。通过这—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养成听说的良好习惯,还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的稳定行为,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育的本文作者主要从语文听说读写角度论述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而且还就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做法,只是对后者的论述尚显单薄。另外,文章的逻辑结构看,还需梳理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山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十周年展示

办公地点:继续教育学院(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旁) 办公电话: 0833-2276500 邮编: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