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尝试*
沈晓英
(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四川乐山 614000)
【摘 要】本文在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和阅读教学模式尝试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语境理论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材的多样性、学生的实际性、阅读理解的多变性等现实问题,分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谈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探讨了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与模式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言语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1]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就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师应懂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但就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来看, 薄弱环节是阅读教学。不少英语教师把阅读作为应付中考而进行的一项阅读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3] 加之新教材阅读材料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师不能按部颁标准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老师们往往把阅读课上成翻译课, 忽略了阅读课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4]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语境理论的相关研究, 针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了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一、教材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外研版英语教材》初一年级的阅读材料一般是关于书信、生活故事等; 初二年级的主要是关于学生自己的家乡描述(包括天气,交通方式,人口等等),名人生平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初三年级的主要是历史故事,科普说明文等,这些材料体裁多样,信息量大,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是学生阅读的好材料。根据本市近几年的中考题型看,在阅读理解方面,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阅读理解的题型主要偏重于选择题。除选择题外,还必须设计填空题、表格题、问答题、完成句子、判断正误、复述课文等多种题型。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语言技能五级目标中如下: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快速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意图。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2]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完成这一课程任务的必然途径。
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教师方面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有少数教师对待阅读教学,就是围绕语言点、句式结构或语法知识来展开活动的。这种教学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接受,这种单一的分析讲解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没有对语篇进行分析, 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欠缺,无法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5]有部分教师在教阅读文章时, 对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随意拓宽和加深。这种教学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 以为语言学习便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歪曲了“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的本质; [6]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他们没有让学生互动合作,理解获取信息,甚至也可能没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将已有知识和课文中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有的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运用理论;部分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深入的钻研, 在阅读教学时还常常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7]
(二)学生方面
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少. 词汇量不足,阅读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语言专家的研究表明,要想阅读一些相同等级的读物,就必须对文章有95%的理解,而学生词汇量不足,阅读就存在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当然,也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由此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其自身词汇量的大小关系紧密。所以我们必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从而增加阅读量,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7] 著名学者柯鲁克认为“英语的大量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除学生词汇量不足以外,在阅读方法和习惯方面也表现不足,如:有的学生喜欢有声阅读或指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翻译;有的喜欢依赖学习工具,因此猜测生词的能力差;还有的喜欢经常回读,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喜欢关注细节,忽视整体结构等等[1]。以上说明初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迫切性。
三、阅读教学理论的探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 [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者。 教学目标应围绕“学”展开,以“意义建构”为目的,注重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能自主充分地学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乃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 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就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的意识, 接着引导学生协作学习、讨论、阅读课外相关知识材料等, 然后让学生领悟,再将文章中与学生以往经验有关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
(二)语境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语境分为三类 :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理论主要强调“语境”,顾名思义就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语境分析。因为涉及到很多知识的运用,所以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长期的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语境理论,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规则,并且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语境理论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9]
四、阅读策略探究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语境理论符合当前英语教学,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主体文本多维互动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老师做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工作,即读前工作,即pre-reading,这一环节重在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上来。其次,老师做好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工作,阅读中,即while--reading,老师设计好阅读任务,任务必须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老师做好学习的总结者工作,读后处理,即after—reading.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总结,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带情感的复述课文,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让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即略读、寻读、细读等等。所谓略读就是速读、快读。其目的是通过快速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对于记叙性的文章,主要把握五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它们就是脉搏,是文章的主要信息。所以我们此时要忽略细节部分,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因为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及结论,通篇略读后我们可以设计归纳概括题,如:选最好的标题,main idea的提炼,匹配题,简单少量的判断正误题等。如外研版教材初二上Module 5 Lao She Teahouse Unit 2 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我在教学中就按照timeline让学生勾画出who,when,where,what,why,这样的阅读文章,在外研版教材中非常多,如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and so on我们都可采用略读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寻读它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式,它是带着任务阅读,然后去找一些特殊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设计细节题,如:根据原句稍加改动,让学生填词完成题;排序题等。如教材中的Traditional Life--The customs of different countries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寻找不同的风俗习惯,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阅读,既快又准,马上就有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细读是指详细地,慢慢地读以便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设计词义理解题,综合判断题,逻辑推理题等。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生词,不要停下来,猜词义。通过上下文语境,构词,同义词,反义词等来猜,也不要用手和笔来引导读,我们要学会默读。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针对说明文或者科普文章,如外研版初三教材中Module 4---Can books be replaced by computer? Module 6---How to be green? And so on. 除以上方法外,我还针对目前我们使用的外研版教材,大胆尝试,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拓知识面,提高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探究尝试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还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尝试了一种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10]
(一)教师引入,创设情境——互动﹒交流的前提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组织结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好的导入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意境之中,为新课开始创造有利条件。导入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能找到很多适合的导入方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基础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答案,为小组讨论做准备。
(三)协作学习,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的主体
在各层次学生自学并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展开大约10分钟的小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提出的共同问题,以及难易不同的“阶梯”目标。小组一般由四人(优1人,中2人,差1人)组成,四人轮流当组长,组内成员轮流回答,若遇疑难,小组长归结在一起,大家讨论,若不能解决,最后班级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引导、解疑。
(四)归纳总结,效果评价——互动交流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请讨论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作补充、质疑、评价。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强调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点化易错点,再运用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检测。下面,我以外研版初二(上)Module 6 Unit 2 “The white rabbit was looking at its watch”的教学尝试为例简述这一教学模式。首先,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兔子的滑稽的卡通画面以及两个可爱的小女孩的图片,学生一片唏嘘,目光专注,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下面我先请一个同学来用英语描绘图片上的内容”,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然后我请两个(中差)学生进行简单描述。然后,我话题一转,问:Do you know this story ?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story ? Let’s read this story.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自学阶段。这时,我用幻灯片展示出两项任务:第一,限时阅读5分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全体学生完成)
1. 找出五个 “Wh-questions” 即what, who, when, where, why.
2. 是非判断题:
1. Alice was reading a book. ( )
2. The book had a lot of pictures in it . ( )
3. Alice wanted to make a daisy chain . . ( )
4. A white rabbit ran past Alice and her sister. .( )
5. The rabbit was wearing clothes . . ( )
6. The rabbit went into a hole under a big tree. .( )
7. Alice entered the hole after the rabbit. .( )
第二,各层次学生分别完成“阶梯式”目标(5分钟)
A类题:
1)To understand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ired, nothing strange, take out of , across与 past ,by的用法区别
2)To master sentences:
A. She didn’t think it was strange .
B. She saw it go down a large rabbit hole .
C. She has nothing to do .
3)Be able to recite the text
4)Be able to write a story ,with “one day---then----finally”
B类题:
1) To understand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ired ,nothing strange, take out of , across, once ,pink ,by, under, pocket,
2) To master: was/were doing
3) Be able to translate the text
十分钟的自学时间结束后,进入10分钟的讨论阶段。讨论一开始,班级气氛就迅速活跃起来,有小声陈述的,有大声争执的,有手舞足蹈的,也有默默聆听的,还有拉住要我为之评判的,尤其是中差生,一副急不可耐的神情。表达的冲动、十足的自信和久违的成就感都洋溢在同学们脸上。我穿梭其间,虽然应接不暇,但我倍感欣慰。讨论结束后,我点评了小组讨论的状况,当然主要是肯定表扬。然后,总结强调重难点知识,抽查重点单词、短语、句子的识记情况,并且尝试着引领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用幻灯展示易错知识,并再次强调。如She didn’t think it was strange .以及across ,past和by的区别(要求中优生必须掌握)。 最后,我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布置作文,要求一部分学生(优生)用“one day ---then----finally”等时间衔接词尝试写一个故事,如《白雪公主》《Snow White 》,一部分学生(差生)制作poster。检查作业后,我发现无论是优生还是中差生,他们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有五个中差生还写了一篇很生动的《白雪公主》。
经过一学期的初探,我和学生们都获益匪浅。这种模式将教学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益,它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了老师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精读研读或快速浏览,慢慢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并且,4人一组的讨论,不仅展示了学生个体的能力,而且形成了互助、互勉、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团队精神,让中差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找回了自信。
六.结束语: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才能进行有效阅读。本文在结合教材与中考实际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现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语境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阐述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同时探讨了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梅 淑.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 2013(34):99-1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佃进. 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09 ( 3): 115-116.
[4]林嫦娟. 新课标下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 . 新课程(教师版), 2007(10): 29-30.
[5]胡建威.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3(27):91.
[6]戴志强. 新课程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科教文汇, 2008(06).
[7]刘丽平.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6).
[8] Vigotsky, L. Mind and Society[M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9]徐浩. 语境理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10).
[10]徐丽华.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6).
(指导老师:罗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