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创造性教学
——初中语文提高效率的探索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卢娅
摘要:在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语文课堂,按部就班的语文教学往往会极大束缚课堂的活力,消磨学生原本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新的尝试,改变教学模式,教学要以挑战的姿态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勇攀高峰。因而,教师面对最直接的教学依据——语文教材,能大胆地整合,深入地探究,尝试在渐进的教学进程中,教学思路不断创新,高效率且赋予课堂新的活力。
关键词:整合教材 海量阅读 创意阅读 写作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和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要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善于运用”。
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时有教师不经意割裂教材,仅停留于逐篇讲读。似乎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学生没有整体概念,长期孤立学习,散乱又乏味,日渐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而教师则疲于奔命于日复一日,繁重的备课中,大量精讲练作业积累,看似知识足量教学内容丰富,但实际收效甚微,效果不佳,不难发现,从小学,甚至初中三年,老师无论在课堂天数讲解,还是反复的考试训练,可是在某些文学知识点的掌握上学生仍是错误不断,造成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浪费,语文教学日常流于表面形式,无用功频频不断,老师教得累,学生厌恶学的双重恶性循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学会整合教材延长教学不失为有效途径。
还有教师教学似乎只认为仅教完6本语文课本,甚至仅只需教完大纲要求的教试篇目,片面强调教学的应试性,往往导致语文教学的畸性化。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看到围绕考试指挥棒,甚至完全偏离课改的初衷,很多教师强调只教古文背古文,而对课内很多各篇名作,一概舍弃不讲,只学字词,而本身旨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教师只以轮翻的题海战术堆积来简单处理,诚然这样的方式必定赢来高分,但对于原来都应惜时如今的中学生而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日复一日的反复机械的题海,不仅消耗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大量有限的精力,甚至完全足以消耗掉学生本身的文字,对语文的热爱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学生即使高分,然而能力又真是很强吗?答案可想而知!
因而,如何来回避以上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注重语文教材的整合,整合教材即是对语文课本的深入分析,以吃透贯穿其中课改精神时的创造性教学的过程。
一、紧扣教材,拓展海量阅读
三年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手上能收集的主要仅有6本语文书,那读完了这6本语文书,甚至精读了这6本语文书,是否能够学好语文呢?肯定不行!
《语文课程标准》的整体目标与内容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显然,原有原有的语文教材天地太小了,难充大任。无论从体制编制看,还是内容的教材性,容量的丰富性,或者对当代人文信息知识的探索性,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都显得单薄,因此必须拓展其内涵和外延,以教材为基点,拓展海量阅读,从而为学生阅读拓展更广阔的天地。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只有大量广泛“滚雪球”式的阅读,学生才能拥有丰厚扎实的文化储备,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发现学海的无涯,民族文化的博大。
因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倡导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读好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加以拓展阅读不失为一大捷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 围绕课文作者,拓展阅读名著。薄薄的语文课本,
却包罗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巨匠,紧扣教材,开学才领到语文课本之际,我首先指导学生先着手整理文章的作家名字,以感兴趣的,熟知的作家入手,推荐名著。然后,根据学生推荐情况,教师又可提出学生不为熟悉的名家加以单独推荐并介绍其代表作,让学生去查阅。最后,每周或不定期的举行一次书友交流会,让学生以书会友,畅所欲言,互学互进,充分感受语文阅读世界的无穷妙趣。如七年级下一册书里,围绕林海音、普希金、端木蕻良、莫泊桑等名家,就可列出《城南旧事》、《普希金诗集选》《科尔沁旗草原》等数十种名著书目,极大的拓展了阅读容量。
第二,以单元主题为生发点,拓展阅读名作。一般在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将每个单元拟出一个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主题依次定为“成长篇”“理想篇”“四季篇”“自然篇”“亲情篇”和“童话寓言篇”。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承担一个主题推荐数篇名著佳作来引入教学中,比较阅读,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索阅读的兴趣,又极大丰富了教学阅读内容。
第三,以单篇课文为兴趣点,拓展阅读名篇。教材内
课文分为一般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学习的兴趣,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原是篇略读课文,但在统计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对此文兴趣浓厚,探其原因,环保类的题材紧扣现实现状,学生联系实际感触很深,所以,讲授这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环保类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如长诗《生命的呼吸》,并可以从构思,选材等多个角度精读。使学生举一反三,在更广阔的阅读视角中,从而真正提高阅读品位。
二、整合教材,创意阅读教学
其实细读我们的人教版语本,每本书都以相同的格式出现,一个学期六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课文。
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整体的意识,首先分析单元间的关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及整册教材的关联,以此加以教材的整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篇目的独特的解读而实现个性化有创意的整合。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在教材之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以引导,在阅读中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以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有预《藤野先》、《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和《再塑生命》五篇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人物写作典范、各具风格和特色。我和学生们为这单位定的主题为“恩师篇”( 《我的第一本书》暂且除外),而单元共同教学目标我都化繁就简设计入“选材和立意”
沿着这个教学目标,在每篇的授课中,我都尝试异中求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去还原创作思路,探讨主旨立意。如《藤野先》单纯从题目上看,就是一篇写人散文,但在文章开头落笔,却全然不见先生的回忆,直至第六段先生才姗姗来迟。而真正描写先生的选材也仅占据了课文四分之一?带着种种对作者创作思路的拷问。我的教学设计为先让学生梳理出文章所有的选材,再探索藤野之外作者多出的材料,紧扣导致“弃医从文”两个详写的事件,学生很快就能理出鲁迅的爱国感情这一暗线的创作构思,很快学生就能得出文学创作“先有构思,才有材料;一切材料,围绕中心”的思维领悟。而以这课为契点,《我的母亲》、《再塑生命》都可用这样的教学轨迹,使学生更好地驾驭整篇文章,准确把握主体和主旨,完成阅读任务,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一举两得。
而一个单元结束,又可以将各篇加以对比同中求异,,如《列夫·托尔斯泰》,又可以引入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篇目加以对比阅读,在如何很好创作个体人物和群体人物描写上都各自树立了典范。
同为西方作家、写作都具有共性、都善长人物描写并插入议论和抒情,都善长人物刻画。,两文都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安排详略上,又各自展现高超的写作本领,一位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作者次威格由抑到褒,由表到里的大笔墨地极大演染和尽情刻画,而《福楼拜的星期天》全是大腕云集,作者莫泊桑在刻画时,就着意望画出一个个人物鲜明的众像图,而不一定让笔触面面俱到。
最终学生思维在异同中加以细品有所领悟,对人物描写感触收获良多。
三、整合教材,巧透写作教学。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数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上常以贯有的一单元训练的方式按步就搬地进行,但实际上收获不佳:一方面学生依旧面对作文叫苦连连,而教师时而费尽心思收集素材点评精讲却无法推及大多数学生能从中提升;时而带动学生互评互改,但由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真正能在每次作文训练中多数有所提高的也只有少部分学生。另方面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真正落实到作文训练的极为有限,因而,作文训练是极为不足的。
而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写作教学不应在教学活动中单纯地割裂来进行,融入教材、贯穿教学之中,潜移默黑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马上写作体验和写作感情中,即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将不被融入“巧妇难为五米之炊”的困境。将写作纳入教材这一大舞台中,张驰有度。
纵观我们的教材名家荟萃、精品连连,与其让我们学生抛开课本,去博览群书“学生所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还不如立足于教材的名片名作,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去品、去思呢?”从而培养并构建学生的写作思路,顺势也延展写作训练。
基于课文阅读教学的种种感悟,教师不时穿插即兴写作,随堂仿写,将教材的亮点提炼而出,供写生顺势写作,在此基础上一单元一训练的写作教学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写作为有源之水,源源不断,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有将课文美句引入作文,有借鉴文章写作结构的,有将课文重新拓展想象的……大量创新之文层出不穷,打开写作的新局面,学生视角变宽了,思维活跃了、创新也增多了。教材中还不断梳理出写作素材板块:如感悟亲情板块,对比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荷叶》、《金色花》《台阶》、《致女儿的信》等多视角感触家庭的温情;走进历史人物板块,罗列诗歌单元大量的诗人词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武陵春(风住尘香)》对比阅读,强烈的情感反差又极易激发学生去还原李清照的人生轨迹,感受古人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又是一次很好的促写练笔。此外,随着课文学习的增多,以此类推,还可以归纳出时事政治板块、感悟人生哲理板块等,都可由学生小组探索而出.
由此看来,整合教材,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别有洞天,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极大考验!
参考文献:
《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 李白艳》李白艳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意新课堂》 陆其勇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 于永正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名师讲语文——李震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 语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