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导学案编写实践研究

发布者: 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8-11 22:09:48

初中语文阅读课导学案编写实践研究

泸州天立学校   施崇升

泸州天立学校校本科研课题——《教学结构改革实践研究》2011年11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7月。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对导学案的编制方法和使用有诸多疑惑。本文主要从实践中总结初中语文阅读课导学案编写步骤和方法,希望能与同行探讨。

一、导学案是很好的创新

“导学”是一个名词,即一种观念,是无形的,是解决学科学习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导学”也是一个动词,即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那谁来引导?既可以是教材来引导、教师来引导、也可以是教师编的导学案来引导。导学就是老师引导、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组织、评价、调控、激励学生学习。

导学案是物化的,是有形的。是两案合一,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既解决一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又解决一堂课的学习板块、学习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介质。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议、导示、导练”的作用。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因为老师们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开始有诸多迷茫,于是反过来怀疑导学案本身的科学性。其实,导学案是中外教育家论证过的,又是众多学校成功实践检验了的很好的创新。它的理论支撑有杜威的“学生中心理论”,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前苏联的巴班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并有教育家从哲学的“内因和外因”,心理学的“观察、动手、思考、交流”等角度作过论证。因此大家不必去怀疑导学案的科学性,只需去了解它和运用它。明白了它的理论支撑,就敢更大胆去实践探索,将自己学科导学案编制得更科学,学生喜欢用,老师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单页纸质导学案、学期初印制发放《导学案》集、投影呈现、小黑板呈现、课前板书呈现、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呈现、以问题或任务布置呈现、利用现有的练习册增删呈现、利用课本资源,几种方式灵活、综合运用。

这里要说的是学期初印制发放《导学案》集的编辑。

要使导学案编制得科学,学生喜欢用,老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其实并非易事。这里面有许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完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教学不止,探索不断。

1.工作流程

“初中语文阅读课”是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课型。所以我把初中语文阅读课导学案编写作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备课组老师共同探讨,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流程:确定初中语文课型——设计主要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整合教材——确定导学案的模板——动手编辑导学案。

2.整合教材

在设计主要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时,同时要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或补充,以适应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需要。

课改后,若还像原来的灌输式时每篇文章按部就班地讲过去,恐怕时间不够,无法确保进度。备课组要通过认真研究,把每册教材内容作一个取舍和补充过程。把阅读课分为精读课、略读课操作。一本书的精读课确定1015篇即可,其余作略读。对教材中重要专题,与考点联系密切的专题要补充材料。凡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的精读课文,可以上一节“自主学习课”,单独成课,然后才编第一、二学时的内容。

3.群策群力

课型的设计、主要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设计、教材的整合工作、导学案的模板的确定、导学案编写与研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备课组、教研组群策群力,最忌单打独斗,单打独斗既累又不易出成果。

4.角度要准

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编辑导学案。导学案是解决学生如何学。导学案重在一个“导”字,是教师课前课中的“引导”,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是组内合作学习的“向导”。导学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导学案承载了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自我归纳总结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

5.用好教材和教参

导学案的编写要利用好教材和教参。利用好教材上的“单元提示”,按单元提示的单元主题要求,细化单元“学习目标”,再分解成该单元每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和达标检测及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利用好人教版与教材配套的《教参》,充分尊重教参上提出的一些建设议。

6.“学习目标”抛给学生

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要非常明确、具体。导学案面对的是学生,目标性应该非常鲜明,要科学简明。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学习目标,语气、措辞都要站在学生角度。一开始就很清楚地把学习目标抛给学生,要让学生结合教材,目标明确地去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学完该篇章后又能用学习目标来自测自己学的效果。

过去是“教案”,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不知道“教学目标”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现在是“导学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是导航者,学生如果不明确他的学习目标,就好比战士不明确他的战斗任务,所以我们的学生不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的时候,教师不要开始做其他事情。教师的任务是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完成自己所谓的任务。学习目标不能是一个老师去确定,一定要同一备课组老师反复研究来确定。

7.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

要把导学案编成学生喜欢用的书,有较强的学习指导性的书,这是导学案编写的的一项艰巨任务。导学案中首先应该体现学习方法引导、指导。导学案中要加强预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加强合作探讨环节的方法指导,加强复习巩固的引导。可以把方法引导、指导编辑入导学案。比如告诉学生预习时可以参考一些什么书,可以收集哪方面的材料。学完本文本章节后他又应该去补充哪方面的知识,去找哪些材料来拓展、强化训练等。

8. 设置“质疑问难”环节

学生的难点才是真正的难点。让学生预先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主的注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关注与探究。当然,真正的难点还要在课堂师生互动生成时进一步明确。所以导学案上要设计一个大胆“质疑问难”环节,先把学生自主学习时,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摆出来,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才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我们平时设计的“难点”往往是老师想当然的难点,其实不一定准确。学生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都不能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难点才真正是他们的难点。

9. 问题设置要精

问题设置是难点,老师们要群策群力。要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问题的设置要精,要有梯度,要落实重点和难点。要给老师灵活操作留足个性空间。要让学生易操作,因此每个问题后用括号标注出方法指导。一般情况下略读课设计12问题,精读课设计34问题。

10.要有配套的达标检测

要么在导学案上编制“达标检测”,要么专门编制一本“达标检测”校本教材与导学案配套使用。语文不一定要每节课布置达标检测,但每单元、每学月肯定应该有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学情,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是备课组、教研组共同智慧的结晶,反映共性的东西强,针对个性的东西弱,使用时,老师要加强二次备课。要加入一些个性、风格的东西,对导学案应作一些灵活处理。建议如下:

1.老师要有“动态”的导学案

老师对导学案应该了然于心,胸有成竹。课堂犹如战场,课堂虽不如战场上硝烟弥漫,但学生应该紧张地思维。教师好比战斗中的指挥员,要根据战斗的发展情况、瞬息万变,不断调整布置。只有极端愚蠢的指挥员,才会拿一张战前的布署方案呆板地指挥战斗,机械呆板的指挥员是很难打胜仗的。我们的学案课堂要求老师们要有“动态”的导学案,其意即在于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2.导学案使用中要杜绝的思维和行为

要杜绝几种情况,一是认为有了导学案,备课轻松了,甚至不备都能上课。其实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虽然讲得少了,但课堂生成的东西多了,老师对课的掌控难度增加了,备课更要充分。二是机械使用导学案,既没有二次备课,也没有根据班情、课堂学情作及时的随机应变的调整,失之于针对性,丢掉了自己的风格;三是根本不用导学案,抛置一旁,浪费资源,完全另起炉灶,课上得太随意。

3.老师非讲不可的还得讲

使用导学案时,要重视灵活性。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认为有些课文和有些课文的某个环节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以确定为老师主讲。以免老师左右为难。必须由、非得由老师主讲效果才好的章节可以先确定下来。但应该是备课组集体讨论的结果。

课改课(用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教学,我们简称“课改课”)要常态化,但为了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基础的夯实,必要的时候,经研究讨论后,允许用老师的主讲的方式适当地“打补丁”,这与课改课常态化并不矛盾。

4. “讲”则做到“三精”

新课堂并不代表老师要守口如瓶,惜言如金,该说的一定要说,还要负责地点拨,而且要说得更好。老师作为课堂上的总导演,要准备好开头、过渡、结尾的“串词”,教师课堂语言要做到“三精”:即导入要“精彩”,评价要“精当”,小结要“精练”。传统的优秀教法不能完全舍去。比如:精彩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气氛;优美的、需要读出感情的,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朗读的能力;课后小结,深化主题,等等。教学改革,不是要把过去好的东西全“革”去了,好的东西仍要坚守、要光大。个人的风格当然要,个人的创新当然要。新课堂,老师的讲解要“精简”,对学生的点拨要“精当”,导入和小结要“精彩”,如果你果真做好了这“三精”,难道你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吗?精彩的导入和精到的总结是我们语文课的特色,特色不能丢。

5.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

学科特色是学科的生命。尊重学科性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就语文而言,语文应该是汉字、汉语、文学等的统称。文学即是人学,人学就要反映人性。而真正的人性是涵养出来的,不可能灌输出来。填鸭式教育只能豢养出肥胖的鸭子,教不出人格健全、语文素养高的人。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才叫读懂文章,才能体会情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收获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材是一种文本,而课堂讲解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生文本。

6.课堂总结与反馈

考虑学生群体不一样,课堂环境的变化性,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的强弱,导学案设计的不完善性等,在导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课堂总结与反馈。学生把课堂学习效果(收获或疑惑)及时反馈到导学案上。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导学案的审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最后做到对课堂教学效果不足的及时弥补。

另外,为了检查课改的实效性,可以设计当堂抽样调查,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山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十周年展示

办公地点:继续教育学院(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旁) 办公电话: 0833-2276500 邮编: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