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三步曲”初探

发布者: 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8-11 22:10:15

初中作文教学“三步曲”初探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小学  许乾忠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放任自流,美其名曰“作家不是教出来的,教的这些作文理论无用”,这种倾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会写作文;二是主张按照语文教材,进行梳理,进行单元序列强化训练,辅之以日记、周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作文理论与写作教学,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稍不留神,也容易导致学生心如乱麻、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笔者认为,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在十余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一条较为容易操作、较为容易被学生掌握和认同的作文教学方法——初中作文教学三步曲。

一、我愿写——教会学生精心选材与过渡

现在的学生,对于作文,一提起作文他就喊晕,“不写”或“下次再写嘛”是他们共同的心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从何写起,老师没有教给他方法,他也就只好混过一次算一次了。

小学作文,与初中作文,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说来,小学要求简单得多,只要能写清一件事,把一件事的六个要素交待清楚,就算不错的了。而初中生作文,首先字数就把学生给吓住了,因为要求能写600字以上作文,为了得高分,甚至还要写近千字的作文。初一阶段,我就用比较典型的课文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来教会学生由叙述单一事件向多个事件过渡。具体而言,初一的作文无外乎就是“写人记事”为主,教会学生先确定好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二至三件事,这三件事要从不同侧面反映主人公的品质,而且要注意详略与中心的关系,这几件事可以并列地写,也可以根据所要表现的中心进行详写或略写。而这几件事之间,不能简单罗列,也不能记流水帐,在开门见山点题之后与叙事之间,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之间,都要进行必要甚至是巧妙的过渡。图示如下:确定中心→选好材→点题→过渡→事件一→(过渡)事件二→(过渡)事件三→抒情、议论作结,深化中心,首尾照应。学生在明白了这些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方法后,作文会一下子前进很大一步,至少有话可说了。

二、我会写——教会学生细致描写与结构

在经过初一的训练之后,进入初二,就要求学生在作文的质量上有较大的进步,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写出有一定味道的文章了。在这个环节,我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这一要点,教会学生怎样才会把作文写得化平淡为神奇。在教学中,我很重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因为这些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让学生在作文中舍弃粗线条的流水帐式的记叙,改为把一件事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让读者通过细节的描写,对这些事件有一种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感觉,通过细节的描写,可以写出人物鲜活的个性,无疑这样的作文就是非常成功的了。

至于结构,怎样谋篇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在这里所强调的“结构”,其实是要求学生写像小小说一样的“结构”,结局往往要意想不到,让学生在记叙的过程中,写出点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我能写——教会学生锤炼语言与创新

到了初三阶段,当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驾驭语言——学会润色与修饰,让语言富有表现力,让表达富有张力,让作文插上想像的翅膀。具体而言,我是通过让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成语,多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有可能在文章中出现一两句有想像力、有表现力的值得玩味的话,也为作文增添不少的亮点。

至于创新,就是更高的作文要求了。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要有独到的发现,要求学生要具有求异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写出新意;要有发散性思维,善于发掘材料,发现材料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就是通俗所说的要看到“背后的故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由当初“写不出”到“写得多”再到“写得精”发展过渡。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训练和不训练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全面训练和重点训练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善于把冗杂的问题明晰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困难的问题具体化,一步一步去通过训练解决,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突破作文教学桎梏,很快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山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十周年展示

办公地点:继续教育学院(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旁) 办公电话: 0833-2276500 邮编: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