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怎样做到“情深意长”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杨湾乡初级中学 王颖
摘要:学生们对于学习语文,往往只知道阅读,然而很多时候忽视了原本无比重要的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不变真理现在在学生们面前显得尤为苍白,更不要说是做到“美读”了。本文将提出逐一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对策,其目的是让学生们重视朗读,热爱朗读,最终做到让朗读“情深意长”。
关键词:初中生;朗读;美读;情深意长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但是如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难听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了。为了追求进度,增加密度,学生们埋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剖析,投身于无边无际的茫茫题海。可结果却是,初、高中毕业了,课文学习了一大堆,学生却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通。 而这一切都是忽视朗读的结果。
一、 认识到朗读甚至 “美读”的重要性
语文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由此可见,语文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朗读。
而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的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纵观阅读教学现状,“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诸多教师的重视,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较之过去都有明显长进,但距“美读”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对读的理解的狭隘性,对读的训练的简单化,注重形式上的要求,忽视实质性的指导。因而“美读”指导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加强“美读”训练的指导。
二、 朗读如何做到“情深”
1、首先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去进一步读出感情
众所周知,作者们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运用的是书面语,这与平时我们所习惯使用的方言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想真正做到“情意浓浓”,首先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够在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2、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3、适当的停顿
停顿或者说节奏的划分在语文朗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现代文的朗读停顿问题不太明显,但是,一旦遇到文言文阅读,就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湖心亭看雪》时,其中有一句话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在第一遍朗读时,很多学生都直接读成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并没有立刻指出他们的错误,只是小小地提醒他们可能有读得不太完美的地方,要求他们留意,我想等他们自己去发现。等到释完文意,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这个童子是在用酒炉烧酒呢,如果按照之前的朗读停顿,意思就截然不同了,甚至变成了“童子在烧酒炉”,要是这样翻译,简直就是个笑话了,有的学生甚至轻轻的笑出了声。于是,利用这个契机,我立刻教学生们重新划分该句的节奏(“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且反复朗读了两遍,我相信,这句话和这句话的意思、节奏都将深刻地印在学生们的记忆中。
4、轻重适当
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课文一定要讲究抑扬顿挫。
5、注意语气语调
朗读中鲜明的语气语调,不但可以凸显不同的人物特征,还能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
但是,深情款款的朗读绝对不是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全部。如果朗读只是为了抒情而抒情,那么,读过之后,那时那地的感动也就只能是“曾经拥有”了,究竟如何才能使文章读完之后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呢?
三、 如何让朗读做到“意长”
1、 深入理解文本
再好的朗读也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因此,要想让学生读出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就一定要深入分析并且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有灵魂”的朗读。
2、 情景教学,联系实际,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课文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时,讲到父亲来车站送“我”,离别时写他的衣着再到翻越月台那段文字,我按照既定教学计划,随意请了一个学生甲来朗读这段文字,然后准备引导全班一同来分析其中的关键性动词(攀、缩、倾),有些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云淡风轻地读完了整段话,竟听不出一丝丝引人流泪的意味,但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孩子却以为我不注意在偷偷地抹眼泪,那是一个家境不太好的孩子。在分析父亲人物形象时,甲的观点是衣着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或许是老年人的风格。看着这个孩子清澈的眼睛,下课后,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愿意的话,让他和旁边那个孩子互换外套,一直到午饭时间,然后再来回答我的这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这个孩子满不在乎的脱下了自己新买的耐克外套,穿上了同学递上的一件普通卫衣,然后就走出教室了。
第二节课后,他来办公室找我,希望能提前换回自己的衣服。以下是我当时与他的一段对话:
师:为什么要换回衣服呢?
生:衣服太次,没有面子。
师:今天课文里的父亲衣服如何?
生:不好。
师:他为什么要穿不好的衣服呢?
生:没有钱吧。
师:那为什么课文中提到他给“我”做了一件紫毛大衣,不是没有钱吗?
生:……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爱“我”, ……把好的东西留给我(回答得断断续续)
师:那他自己呢?
生:他舍不得……(声音越来越小)
等到他去和同学换回衣服,上课铃响了,正好又是我的语文课,我让他再次地朗读了这段文字,虽然不够深刻,但是,已经渗透进了自己的感情,读完后,我看见他似乎陷入了沉思,我趁热打铁,没有继续往下讲新课,而是随堂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当我穿上这件衣裳……》,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真情实感。这个孩子那次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而从他的眼中,我分明看到多了一份认真和感动。
只有身临其境地朗读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朗读,也最让人回味无穷。
3、 坚持范读
(1) 教师范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对
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老师在朗读时的爱憎与情感取向,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由开始模仿老师读,再到逐步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
(2) 学生范读。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会得到不
断的提高,朗读自评与互评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持续朗读的兴趣。
4、 保证朗读的时间
(1) 课堂中一定要安排学生自读时间,特别是在讲解课文之后,
让学生朗读,更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深长。而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意,是否读懂了作者,朗读无疑是最好的衡量标准。我始终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朗读者无疑扮演的是为作者代言的角色,只有真正地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振,才能完成情真意切的朗读。
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曾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只有做到上述诸点,我以为,才能使朗读逐步做到“情深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