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袁义奎
(宜宾珙县洛亥镇初级中学校,四川 宜宾 644505)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全素质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学生 学困生 不良习惯 教育 培养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素质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教学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1.背景材料
珙县洛亥镇初级中学地处西部偏远农村山区,我对近5 年来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些学习习惯的调查统计:2009年初一新生332人中,课前预习的只有18人,在家读书的只有23人; 2010年232名新生中,只有35人能做到按时作息;2011年225名新生中,只有45人能按时完成作业;2012年231名新生中,只有24人能主动回家与父母交流; 2013年205名新生中,只有33人能每天按时进餐。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深刻感到农村初中学生习惯是如此令人担忧,它让第一线教师增大了教学工作的难度。
2.数学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
2.1客观因素
2.1.1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农村地区也网吧林立。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无法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初一学生属未成年人,没有太明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或是不健康的网络知识。对于学习,对于作业,基本上遗忘了,生活没有规律,性格变得急燥。
2.1.2不良社会媒介传播的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六合彩”让农村许多人入迷,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同时乡村经常采用粗暴方式解决纠纷,这种方式给太河村、群益村、上榜村学生带来极大影响,他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就经常采用这种办法解决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2.1.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
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如找工作难、就业难、“高文凭回乡务农”、“高文凭创业经商”、“高文凭四处流浪”,这无形之中给许多“望子成龙”的农民内心很大的打击和冲击,家长的这种思想无疑在部分初中学生之中产生影响,这就是“读书无用”在他们心目中的反应,从此学生从心态上会变成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的厌学心理。
2.2 家庭因素
影响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由于我校处在农村,珙县洛亥镇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其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可以说,不少农村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
2.2.1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
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家长通常不采用交流来引导子女正确对待学习。同时,农村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2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利的家庭环境,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取样分析的20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中,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占据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主要表现为:
①离异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15%,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经常无故逃学、旷课,与教师无礼顶撞。
②“隔代监护”家庭。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隔代监护成为新的特点。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打架滋事,扰乱课堂纪律,在金钱上大手大脚。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③“空巢”家庭。目前农村也有不少“空巢”家庭,这些学生一方面缺乏家庭温暖,另一方面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青年引诱,就会经常无故逃学、旷课,与教师顶撞。
④“留守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易受不良环境影响 。我们对学校638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有84.%是留守儿童,而我们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数据统计和情况摸底,分析结果显示有91.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因为缺少及时的家庭关爱和教育引导,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自我,在学校里也比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2.3主观因素
2.3.1身心成长变化的影响
初中生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往往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甚至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
2.3.2自我意识出现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出现,容易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3.3性意识觉醒的影响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4学校因素
2.4.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
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社会各界也关注我们乡镇初中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有多少,升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4.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常以处分贴布告为威胁等,所有这些,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3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作业、测试检查等环节。从近20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和测试检查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3.1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
3.1.1会思考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区分、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3.1.2会提问
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激励学习动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帮助学生会提问,使学生知道,只有清楚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发现问题。
3.1.3会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3.1.4会“发现”
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这里,要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3.2课外作业的习惯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习、口头、书面作业、预习等。
3.2.1复习习惯
阅读课本、整理笔记,及时的复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当天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可以保持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复习,知识保持效果最好,学习后相隔时间越长进行复习,保持的效果越差。
3.2.2作业习惯
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3.2.3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为了使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有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到: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使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去完成。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不使学生感觉到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因为作业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作适当辅导的指示,避免学生做作业时产生不必要的挫折,对作业的完成丧失信心。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养成做好作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关鸿羽,习惯决定命运,少年儿童研究[J],2002( 1)
[2]陈卫东,成功习惯是成功之母,少年儿童研究[J],2002(5)
[3]孙云晓,培养良好的习惯,素质教育(小学版)[J],2002(3)
[4][美]多萝茜.里奇,高能素质培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王文湛,小学生家长手册[M],华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