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预习方法
峨眉山市桂花桥中学 郑健兴
摘要:
文言文学习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处。“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今初中生发出的慨叹。因为其语法概念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只要拥有了正确而科学的预习方法,就能促进我们的语文学习,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预习 朗读 标记 查阅 翻译 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积累优秀的诗文80篇。这些要求中既关注了学生古文化的沉淀积累,还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但是,文言文学习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处。“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今初中生发出的慨叹。因为其语法概念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很大。去年,我听了一节校本研训课《陈涉世家》后发现,一篇文言文学完后,一个班50个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对文中出现的文言生词还是不认识或不懂其意思,更有甚者,仍有十来个学生对文章内容很陌生。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等深层次的东西。我开始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得到改善?
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的重视不够。学生不重视预习就造成对课文生疏,课堂学习效率就低下;语文老师也不注重文言文预习,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就简单地要求学生去预习文言文,或者只是把预习作业当作是附加作业,布置的时候顺口带过,并没有把预习作业纳入的语文作业范畴。学生没预习、老师不重视造成语文课堂效益差就不足为怪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文言文的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在近16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文言文预习,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朗读——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朗读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预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学习一篇文言文,第一步就是预习时捧起书本放声朗读2-3
遍。朗读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准确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一遍读课文,要疏通生字新词,字的注音要读正确,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读课文,要边读边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还包括对节奏的停顿、断句等初略把握。一篇文言文一般读两遍以后,语感增强了,课文的内容和意旨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标记—明确学生做好标记
标记就是在预习是要勤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文言文时,在课文一些重难点地方写写划划,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标自然段,划好词名句,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在预习过程中,要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标记。比如:用“——”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用“Δ”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词语,用“?”标出疑难的地方,用“()”标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三、查阅—查阅字典、工具书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查阅前面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在预习文言文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比如文化常识、重点字词、课外相关拓展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资料、上网搜索等解决。在课堂上遇到难点,老师让学生讨论时,查过资料的同学往往会有巨大的成就感,会体会到预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预习文言文,一定要会查工具书和资料。
四、翻译——就是口头翻译课文
这是预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求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初中阶段强调的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在教学中交给预习方法的运用,教学生“12字直译法”——“变单为双”(就是变单音节为双音节,采用组词、扩词的方法)、“变古为今”(就是将通假字、古今意义的运用变通)、“变拗为顺”(就是调整语序,如“蒙辞以军务”——“蒙以军务辞”)。 学生在翻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忠实原文,不违背原意”的原则,运用保留、增补、替换、调整删减等方法来翻译。若有疑问,再查工具书或资料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就做好标记,在课堂上解决。这样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积累以达到提高理解、掌握、分析能力的目的。
五、迁移—讲究文言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储存在脑子里的文言知识都调动起来,积极促成这种知识的迁移。比如学生在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时,有许多文言词是可以促成迁移的。如“解衣欲睡”中“欲”字,在《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都学过,是“想要”的意思。其他如“盖”、“念”、“遂”、“但”、“吾”、“耳”、“亦”,都是七年级学过的文言字词,把旧知识迁移在新的文言文中,学生预习文章,就十分轻松了。
古人云:“得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要做好预习,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科学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拥有了正确而科学的预习方法,就能促进我们的语文学习,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卢光耀《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版。